易觀國際發布最新手機市場份額報告稱,2006年第四季度,國內手機銷售總量達2334萬部,其中國產品牌整體份額下滑到25%,創下了市場新低。 在國產手機經營的同時,國家發改委近日對外宣布,再次發放4張手機生產牌照。業內人士分析,新軍的加入,很難撼動洋品牌占據半壁江山的市場格局,而且將進一步加劇國內手機產能過剩的現狀。
市場蛋糕不斷縮小
諾盛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,2006年中國手機市場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,銷量首次突破1億部,占到全球手機銷量的1/10強。諾盛指出,新用戶的增加和換機用戶共同拉動了中國手機銷量的增長。飛速增長的中國手機市場,給國內外手機廠商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,但在洋品牌和黑手機等的聯手夾擊下,國產廠商占據半壁江山的輝煌已經一去不返,屬于其的市場蛋糕已經越來越少。
從易觀國際發布的數據來看,去年第四季度我國GSM手機銷量為2176萬部,季度增長率1.59%,CDMA銷量160萬部,季度增長率為5.96%。雖然季度增長率達到了1.79%,但在剛剛結束的2006年第四季度,國產品牌整體份額卻“不爭氣”地下滑到25%。與國內手機廠商總體份額繼續降到歷史新低相比,洋品牌卻再次實現了突破,其中第一梯隊廠商中前兩名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的份額均有上升,兩者銷量總和達到總體國內手機市場銷量的57.7%。
業內人士分析,2007年品牌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,未來中國手機市場80%以上的份額將被3到5家主要廠商占據,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間將被壓縮,只能進入區域市場、細分市場來搶奪市場份額。
蛋糕分享者再次增加
雖然屬于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不斷縮小,但分享這塊蛋糕的廠商卻再次增加。新年剛過,發改委就發放了最新一批手機牌照。深圳邦華電子有限公司、深圳埃立特通訊設備有限公司、上海晨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、廣東高科時代電子工業有限公司4家年產能超過100萬臺的企業,將和國內外廠商共同角逐中國手機市場。
2005年2月,發改委正式公布《關于印發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項目核準的若干規定》的新規定,手機牌照“核準制”正式實施,由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負責具體審批。據統計,從2005年3月30日至2006年6月,發改委共核準許可34家企業生產手機。手機牌照的相繼發放,使得很多具備生產能力的企業都拿到了進入市場的“準生證件”,但相關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。隨著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,國產手機開始出現產能嚴重過剩,大部分國產廠商陷入了虧損,手機退出制則在業內引發了廣泛討論。
國產手機在發展的初期,實行的是手機牌照審批制。按照此前的報道,自1999年信產部批準了10個國內手機生產廠家以后,牌照審批的大門一度緊閉。政府文件還規定,嚴格控制外國手機的進口,在華外資企業生產的手機至少要出口60%。政府的支持為國產廠商締造輝煌創造了條件。
國產廠商轉型艱難
市場份額再次降低,手機新軍不斷加入,國產廠商已經走在了轉型的邊沿。業內人士分析,無論是押寶低價機還是轉戰高端市場,國產廠商都面臨著巨大壓力。
諾盛在報告中指出,去年中國新增手機用戶以中低端用戶為主,帶動了中低端手機尤其是超低端手機市場的快速增長。對于急需擺脫虧損狀況的國產廠商來說,押寶低價手機似乎變得順理成章,但國際品牌搶占低價市場的速度卻一點不遜于中國廠商。值得注意的是,高舉低價大旗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兩大巨頭,去年卻受到了手機售價過低的影響。因此,玩轉低價手機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情,雄厚的資金支持必不可少,這是對國產廠商最嚴峻的挑戰。
除了押寶低價手機,轉戰高端市場也是國產手機“無奈”的選擇之一。3G時代的日益臨近,則為國產廠商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。進入高端市場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先進的技術,但這恰恰是國產手機為人詬病的地方。如果不能在短期內實現技術上的突破,國產廠商轉型高端之路也將變得前景難料。
|